解 读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办私学的人。他广招门徒,在杏坛讲学,有教无类。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是他将只有贵族才享有的受教育的权利普及到了民间。
孔子教育学生注重德育。在德、智、体、美诸育中,德育是放在首要地位的。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即能为百姓谋福利的人。
对于学生,孔子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语·先进》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问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这使得孔子的另外一个弟子公西华感到疑惑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鼓励他进取;子路的胆子太大,敢作敢为,所以我要压压他。”
本章的子路问强,其实也是一个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子路勇烈过人,这样的缺点是有时盲目冲动,做事冒进而缺乏头脑,实际上逞的是匹夫之勇,这个当然是不可取的。所以孔子适时地对子路进行了教育,告诉子路强有君子之强和强者之强,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其目的是为了勉励子路要和以待人,但不为流俗所改变,持节守中而无所偏倚,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以中庸之道来体现儒家的“强”,这样才是君子之强。孔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教育了冒失躁进的子路,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读史致用
诸葛亮七擒孟获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诸葛亮七擒孟获。孟获是南方土著的首领,率领部下反了西蜀。诸葛亮亲自带兵,前去平定南方。诸葛亮带兵渡过泸水,到了南方,第一次与孟获作战就大获全胜,生擒了南蛮首领孟获,但孟获并不服气。为了彻底收服孟获,解除后顾之忧,诸葛亮下令放走孟获。孟获走后,诸葛亮找来孟获手下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以此让孟获内部产生矛盾。副将果然中计,回去之后设计擒住了孟获,上交孔明请功,孟获于是二次遭擒。但孟获依然不服,诸葛亮于是又将他释放了。这时诸葛亮的部下都想不通,认为诸葛亮不该轻易放走孟获。但是诸葛亮自有用意,他知道以德服人才能真正使人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