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保定KTV招聘网 > 保定热点资讯 > 保定励志/美文 >  《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庄子·在宥》“何

《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庄子·在宥》“何

2022-11-22 13:37:51 发布 浏览 567 次

《庄子·齐物论》:“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庄子·在宥》:“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既然是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人就要遵循道,也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它,否则受害的将是人类自身。

儒家也提倡道,《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这里的道指志向。《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即是认为道离人很近,但是我们却舍近求远。《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大意是道虽离我们不远,但是要亲自躬行才能够实现。西汉陆贾《新语·慎微》:“道无废而不兴,器不毁而不治。”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中者,天下之始终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和者,天(地)之正也,阴阳之平也,其气最良,物之所生也。诚择其和者以为大,得天地之奉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董仲舒在这里比较明确地指出了儒家的道就是中和,保持中庸之理就是得道,做事、做人、处世等都要保持一颗中和之心,不过亦无不及,做到恰到好处,才算是深得儒家之道。

由此可见,无论是道家之道还是儒家之道,都不是玄远的东西。道家强调遵循万物自然规律,儒家提倡中庸,不消极也不蛮干,也是遵循规律,如《周易·系辞上》所言:“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虽然道不玄远,但是人们却很少能够真正得道的原因是道化入“百姓日用”之中,因为习以为常了,所以反而没能很好地去领会贯彻道的思想。所以说道不远人,人却难以得道。

读史致用

孔子学道传道

孔子被尊为儒家的至圣先师,他一生为了复兴西周王朝的礼乐文化传统而不断努力奋斗。孔子删定六经,为天下万世提供了研之不尽的绝代经典;孔子一生嘉言效范,为天下万世树立了仰之行之的不朽榜样。然而孔子的一生却并不显达,充满崎岖坎坷。

据史料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先娶施氏,连生了9个女儿,后纳一妾,生子孟皮,却是个瘸子。为了使家族香火相传,年过花甲的叔梁向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大女儿、二女儿都不愿意嫁给叔梁,但三女儿颜徵在却答应了,于是成婚,生了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孔子。孔子出生时头顶内凹,有似阿丘,故名孔丘,生前父母曾祷于尼山,所以字仲尼。叔梁喜得贵子,却天不假年,他来不及把孔子培养成人,便在儿子3岁时溘然长逝了(《孔子家语·本姓》)。对孔子的哺育教养任务落在年轻妈妈颜徵在的肩头。为了避免叔梁那个多子女、多妻妾的家庭矛盾,徵在毅然离开孔家,带着儿子到曲阜城内去居住。

孔子小时候生活非常艰苦,小小年纪就开始帮助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他后来回忆说:“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论语·子罕》)大意是说,我年轻的时候家里穷苦,为了谋生,故而学会了许多鄙贱的技艺。孔子的母亲很有见识,尽管家庭贫苦,却没有放弃对孔子的教育。鲁国当时保存了比较完整的西周礼乐文献,孔母卜居曲阜,其用意也许还在于利用其文化气氛以便教育孔子。母亲的教导和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使孔子对礼乐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立志深入学习研究。后来孔子曾经回顾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大意是说,他在15岁时就立志学习礼乐文化;30岁就懂得礼仪,说话做事就有把握了;到40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至于被迷惑;50岁的时候就知道天命了;60岁的时候就能明辨是非真假;70岁的时候就能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出轨犯错。孔子从一个孤儿逐渐成长为一位万世景仰的圣人。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