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孔子首创的恕道,尤其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是中国传统伦理宝库的精华所在,也是被全世界所认同的伦理准则,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应予大力弘扬。儒家的恕道,既是中国人应对公共生活的一种准则,又是一门艺术。它意味着人与人之间不再是明争暗斗、貌合神离,而是肝胆相照、精诚合作;它意味着社会能容忍不同声音,而不用担心迫害和压制;它意味着政府行为不再喜怒无常、变幻不定,而是更富有人性和温情,与民众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凡此种种,臻于极致,便是儒家追求的“仁”的境界。
在与人相处过程中,了凡特别强调“两舌之戒”,用他的话说,“即平常说话,凡对甲言乙,必使乙亦可闻,方始言之”。以佛教的观点来看,“两舌”属于十恶业之一,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例如,向甲说乙,向乙说甲,用挑拨中伤的言语,破坏密切友好的关系。“两舌之人难相处,翻手作云覆手雨”。现代人要建立和谐美满的人际关系,营造与人为善的良好氛围,也必须力戒“两舌”,从细微处入手端正自己的言行,这是了凡所讲“处众”之道的深意所在。
修业第五
进德修业,原非两事。士人有举业①,做官有职业,家有家业,农有农业,随处有业。乃修德日行,见之行者。善修之,则治生产业,皆与实理不相违背;不善修,则处处相妨②矣。汝今在馆③,以读书作文为业。
修业有十要:一者要无欲。使胸中洒落④,不染一尘,真有必为圣贤之志,方可复读圣贤之书,方可发挥圣贤之旨。
二者要静。静有数端:身好游走,或无事间行,是足不静;好博奕⑤呼胪⑥,是手不静;心情放逸,恣肆攀缘,是意不静。切宜戒之。
提升道德和修行事业,本来就不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读书人有科举之事业,做官者有职场之事务,居家有家庭劳务,务农有农业生产,无论在哪里都会有事业可为,所谓事业,只是把修养道德的日常功夫表现在行为上。如果善于修养,那么开展各种生产事业,都不会与道德有所冲突;如果不善于修养,则道德、事业可能处处忤逆。你现在在学馆,就应该把读书和作文作为自己的事业。
增进事业有十个要点:第一是要管得住欲望。使得内心自由畅达,一尘不染,真正怀有成为圣贤的心志,才能反复习读圣贤的著作,才能真正理解圣贤的要旨。
第二是要心神平静。平静有多种情况:有事没事喜欢走来走去,这是脚上不安静;喜欢赌博下棋还吵吵嚷嚷,是手上不安静;恣情放逸、任性使气、心不专注,是意念不安静。这些都应该戒除。 举业:科举考试。古代士人主要通过科举考试来进入仕途。 相妨:互相妨碍、抵触。 馆:学馆。 洒落:飘逸,豁达。 博奕:即“博弈”。博,赌博。弈,下棋。 呼胪:胪传,呼告。
三者要信。圣贤经传①,皆为教人而设,须要信其言言可法、句句可行。中间多有拖泥带水、有为着相②之语,皆为种种病人③而发。人若无病,法皆可舍,不可疑之。入道之门,信为第一。若疑自己不能作圣④,甘自退屈,或疑圣言不实,未肯遵行,纵修业,无益也。